最開心的要數種糧大戶徐建湘了,因為這次飛機打藥選擇的正是他的早稻田。他跨村承包了350畝水田專門種植優質雙季稻,“一年中最擔心的就是病蟲防治這一關,人工防治成本高不說,還不好請人,效率又低,很容易錯過防治適宜期,造成減產減收。看了飛防專業服務公司的現場演示,我對機械化、專業化防治的信心更足了,原來坐在家里遙控種田,還真不是夢哩!”
漆河鎮農技站負責人王同炎介紹說,今年他們引進工商資本組建了一家機械化生產糧食專業合作社,準備購置一批植保無人機,將綠色防控技術與現代先進設備融合,用于水稻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。在政府和農業植保部門支持下,他們與飛防廠家、專業化組織聯合舉辦這次早稻病蟲飛防觀摩現場會,讓農民直接體驗飛機防治的效果。
在現場的贊嘆聲中,筆者也聽到議論:“飛機打藥效率真是沒得說,只是成本再低點就好了。”的確,目前農村仍然以家庭經營為主,規模大戶比較注重綜合成本,而普通農民考慮得多的還是用藥成本。研制植保無人機防治農作物病蟲害,目的是用現代先進設施裝備專業化服務組織,提高防治效率,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、專業化發展。目前各地植保飛防技術還處于起步階段,要真正發揮作用,筆者認為,一是從政府層面來講,要加快農田基本建設步伐,盡快把防治專用飛機納入農機具購置補貼范圍,讓農民用得起。二是從企業和專業化服務組織來講,要進一步促進農機農藝技術的融合,降低用藥成本,讓農民用得實惠。三是從農業主管和植保部門來講,合理布局產業結構,大力推行“一村一品”、“一片一品”,廣泛開展植保無人機操作、維修技術培訓,讓農民用得長久。